香菇的发源地竟然是在浙江?而且具有1800年历史,为何不为人所知?

香菇的发源地竟然是在浙江?而且具有1800年历史,为何不为人所知?

但是景宁县“广大滴文化人士”又很是委屈,因为他们爱景宁,却被置于“灯下黑”现象中。

“灯下黑”,绝无贬义,只是说明一种现实中普遍的状况或心态。当一个人或事物有很高的耀眼的优点,反而其他优点,被淡忘,甚至是被雪藏了。

历史上形成的与香菇有关的传说、技艺、杂技、戏剧、舞蹈等,被人们有意无意地淡出了视野。如果它不是一个“民族类”标签的县遮挡住了,“就凭它的地理位置,其香菇类的文化,绝对是又一张大大的名片”。林平一直致力于研习和培训菇民防身术,希望它在年轻人中传承。

中国融入世界,成为人类农业文化遗产,是近十年内的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中国有15项,浙江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湖州桑基鱼塘系统,荣列其中,浙江省占1/5。

我国很快配套进行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评定,2021年11月22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第六批名单。如此,已认定6批13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敲重点:在浙江全省已经有“世界级和国家级”14个“重要农业遗产”中,赫然在列的,而且排名靠前的是“庆元香菇文化系统”。

另外2个在名单中再次(重复)标注“文化”的,就是:“杭州的西湖龙井茶文化”、“安吉竹文化”。

农业遗产?起码与生产高度相关嘛。非也,间接相关的“文化”更稀缺,更能说明其历史感。因为生产类的遗产,只是一个断面,现在还在使用,很容易直观看到。但文化类,这更加无形的农业遗产,大部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需要人去感知体会才能确认。

但是,非常遗憾的是,这“香菇文化”系统,定语却是“庆元县”,这让龙泉市和景宁县,倍感失落。

这是怎么回事呢?

2,“庆元县”香菇,实事求“史”,无心插柳夺先机

从今天的县(市区)级行政版图来说,龙泉市、庆元县、景宁县,丽水市西南部的三县(县级市,以下均称为三地)山地、高峰、丘陵、森林等自然地貌相似,三地交界的“带状”范围,正是浙江第一和第二高峰所在地,众多接近1500---2000米的山峰的家园。

所以称作浙江的小西藏,浙江的小屋脊,并无不妥。

历史上,从宋朝兴起的香菇砍花法技艺,广泛流行在这三个地方(少部分在福建省的松溪、浦城、政和县) 是我国香菇人工栽培的发源地。这三地相交处,属于武夷山余脉的洞宫山脉。

众所周知,历史上,朝代更迭,分合变迁,省级和地区级(这又是现代的划分)地理分区变化很大,很难厘清,到县级和乡镇级,更是清晰难辨。

本来,行政区划界线纯属政治的产物,国界、省界、市界,本来和地球上的经线纬线一样,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只是近百年来,人类吃饱的概率大了,闲极蛋疼了,开始树立各种级别的界碑,有的地方一段公路上,还要修建牌坊表明两省分解,很多司机下车照相等等。(1950年,全球只有几十个国家地区,现在230个,都是分界的结果)。

无需多说,从宋朝到今天的1000年历史中,“庆元”和“龙泉”的衙门,一会儿合并为“庆元”,一会儿“龙泉”成老大,互相“吃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时间说不清,范围也说不清。至于谁名字出现最早,谁出现建制最早,谁名字保留时间最长,谁的管辖区域最大,历史地理学家都犯晕。

如果把“云和县”的行政区划变迁,掺和进来,那一个词“更乱”。因为,景宁县是1984年6月,从云和县分化出来的。

即便按照民国时期正式确定“省”“县”两级行政区划以来,今天我国3000个县域单位又有上千个改为了“区”“县级市”等,那么说,变化更大。(目前,我国还有1500个带“县”后缀的县)

也许是龙泉市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较快,很快成为县级市。改革开放发展香菇时,习惯为先龙泉后庆元,简称为“龙庆”,也许是龙泉有宝剑青瓷等知名特产,其名称远比后二者见报率高。

“龙庆”,龙庆,龙泉在前,庆元在后。另外的原因可能是,龙泉地貌更多样,与杭州和丽水行署所在地更近,庆元比龙泉更偏远,就甘居其后,因此在1990年前后,习惯了“龙庆景”的这一排序方式的简称。

逐渐地,三地与特产捆绑时,只有庆元县与香菇,更紧密,更专一,“庆云香菇”越来越响亮,因为庆元其他特产都不突出,或者说乏善可陈,干脆奔着“香菇”招牌。

因此2002年,我国还刚有“中国地理标志”(当时叫“原产地标识”,2005年根据英文改为“地理标志”)时,登录全国第一批申报名单,称为“庆元香菇”。另外两地,在干吗?

龙泉市晚了一步,只能突出其他特点,除了“龙泉青瓷”“龙泉宝剑”,不好意思再去申报香菇类,只好“”龙泉黑木耳”“龙泉灵芝”这些食用菌品种做文章。

而小弟弟景宁,则连这根弦儿都没有,什么香菇、木耳、灵芝的,根本就再也不与“食用菌”方面有瓜葛,也不在地理标志方面下功夫了,一门心思本着民族文化去了。

要说,也得在涉农方面有所动作吧,就在泡笋、茶叶两方面申报了两项地标挂名“景宁”。

今天看来,在1980-2000年的20年,庆元发展香菇技术,当做全县支柱产业。而2000-2020年,则在香菇品牌方面发力。也就是说“40年专业”弄香菇的,庆元一如既往。

庆元没有抢夺,没有竞争,香菇市场,香菇博物馆,香菇的荣誉,自然纷至沓来。而龙泉市和景宁县,压根就没走心,眼光就没向香菇这里瞥。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3,“龙庆景”?“庆龙景”?香菇文化这张牌怎么打

寻访互联网上的痕迹,不难发现,近5年来,龙泉市举办香菇类的农业节庆活动多起来,一方面,农业类内容更接地气,宝剑和青瓷,有点远离大众。

另一方面,香菇历史和文化,龙泉本来就是其中占很大分量,近千年来,现在龙泉市行政区划内的范围,难以摆脱香菇的影子。

可能真没有什么深意,反正,龙泉的香菇活动,都喜欢使用“龙庆景”三字,咱要解读一番,还真有嚼头。

那意思是,这三地都有香菇,我“龙泉”排第一,把后二者“庆”和“景”带出来,顺理成章。不懂的人,也会就坡下驴,这是三地中的县级市,肯定各方面综合测评,是老大嘛,排第一个字是应该的。

景宁呢,香菇的宣传活动全县范围的基本不搞,也就是近几年三地交界的英川镇举办了镇级的香菇文化节庆活动。

庆元呢,闷声做事,继续在“庆元香菇”原有口碑方面,不断精进,心无旁骛,不管左右,不管东西南北风。

论香菇的网红地位,庆元县多年的积淀,“庆元香菇”四个字的名声在浙江和全国赫赫有名。它咋不带着大家一起玩呢?庆龙景香菇文化系统”?庆龙景香菇历史遗迹与技术?

试想,香菇方面,龙泉和景宁两个地方加起来合力,都顶不上庆元一地的成绩,庆元何必带上“落后”的俩兄弟呢?

对于香菇文化的专家大咖,如龙泉市林业局的总工张寿橙,庆元的大咖韩省华等人来说,并不在意三地的先后和发展特点,或者说,专家到一定层次,高屋建瓴从宏观看问题,因此,这香菇文化的总冠名,并不重要。

“香菇文化嘛,说庆元也好,说龙庆景也好,都是指这一块广泛的区域,大家紧挨着,历史上积淀与变化,不会出现北方三省争夺诸葛亮,几省争夺伏羲女娲那样,纠缠不休。

但是,对于浙南闽北山区的菇民后代和三地的香菇文化粉丝来说,又需要地名的归属感。

单说景宁,其香菇文化的传承人和资料发掘一点不落后。在“景宁香菇非遗馆”,小编看到“香菇砍花栽培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刘世祥,在2006年编著的的香菇栽培技艺与考证的书,还有一张1984年的菇民跨界采收证,很多穿越历史的古董。

《景宁香菇历史与文化》副主编林平说,他出身“菇民世家”,其父29岁成为乡镇干部,此前是地地道道的菇农,上溯几代,都是菇民。

新版《景宁县志》中,林平撰写“菇民防身术”内容。他认为,武术作为非遗文化在各地得到普遍认同,2004年国内并无“非遗”保护事业,他率先在《景宁报》上提出了“菇民武术”的概念,希望把它作为农耕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给以保护与传承。

“菇民防身术,不全是武术,却又与香菇栽培技艺联系在一起。它不是栽培技艺,内涵又是保护自己的武术。”,林平说,菇民防身术,两头都不靠,但又很重要。

众所周知,在过去,无论进山采菇种菇,还是把香菇运抵市场,如此重要的商品,都容易遭遇匪寇盗贼,打家劫舍。掌握一些武术,很大程度避免了人财皆失的惨境。

“提起香菇,景宁、龙泉与庆元可谓一母同胞”,林平总结道“有香菇的地方,必有菇民防身术,现代社会这些技艺存在的土壤消失了,他们也处于濒危状态。”

4,将“丽水香菇文化”作打包式申遗,是尊从历史与现实的三全之举。

上文提到,在丽水下辖9个县(市、区),没有一个香菇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那么省级非遗项目呢,经过小编的梳理,感觉,有点散乱。

首先,作为“传统技艺”类,“香菇砍花法技艺”,三个地方均有,龙泉和庆元均为2009年申报成功,景宁为2012年。

其次,作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菇民防身术”,三个地方均有,而且龙泉、庆元、景宁均为2012年的同一批,但是景宁没有列出传承人。

第三,作为“传统戏剧”类,“菇民戏”,龙泉没有。景宁,庆元、2007年申报成功,传承人为3人和2人。

第四,作为“习俗”类,“菇民习俗”,龙泉没有。景宁最早2009年,庆元2012,奇怪的是,庆元没有登记传承人。

补充以上的内容,三地分别介绍这些内容时,肯定以当地最初申报者的表述为主,因此以上内容,大同小异,没有申报,或者某些因素缺失,并不意味着该地就没有该文化的成分。

第五,“民俗”类,独有庆元的“菇神庙会”。这表述,可以说是相当客观、全面、公正。

-------“为纪念香菇鼻祖吴三公,庆元、龙泉、景宁的菇民们建立了菇神庙并在每年农历七月十六至十九日举行庙会祭祀。在庆元,最早出现的菇神庙是宋咸淳元年建在西洋村的灵显庙(即现在的西洋殿)。庙会期间,三县菇农回乡过节还愿,云集西洋殿,请菇民戏班登台演戏,共同祀奉吴三公。”

这些内容,均来自“浙江非遗网”,笔者看到的国内省级同类网站中最好的,没有之一,其非遗内容的多项组合查询功能,无人能敌。 就是说,任何人都可以公开查询、比较、研究,见仁见智。

小编研究后,有两个印象与一大遗憾。1,关于香菇文化在三地的历史传承,确实是浙江省的“高地”,别处根本没有,从全国视角,也是独一无二。2,三地的共同点远远大于不同点,差别很小,如果说有差别的话,庆云、景宁、龙泉,大概就是打分95、90、80这么一个差别。

常识与逻辑很好理解,因为这三个地方山水地貌气候相差不大,老百姓之间沟通交流哪管行政边界啊----这类似于云南省和缅甸老挝等,文化本来就像空气与大山一样,哪有清晰边界?

遗憾的是,这么独特的“香菇文化”,应该有一项到几项国家级非遗,而且完全符合这一级别的要求,但是因为分散在县级,各自为战,却都不强不大,名不见经传。地域上在浙江省内,都不为人所知。在专业上,出了食用菌界,也无人知晓。

好在,第一批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收录了“庆元”为定语的香菇系统,就是对这三地香菇文化的最好肯定。

林平说,“把三地看成是3个人的话,各有性格特点,庆元与香菇捆绑在一起,形成定势,他可不想让另外2人,分享这一荣誉,只能是景宁和龙泉主动提出。”

景宁香菇非遗馆馆长王星则认为,“景宁和龙泉两地联合表达意向,请求农业农村部把“庆云香菇文化系统”改为“”龙庆景香菇”“庆龙景”等,扩充姓名,合情合理。但是由于短期内还形不成共识,操作需要一定火候。

景宁香菇非遗馆活动部部长沈林海,则认为,“不如先做两件事,一是景宁和龙泉,地域范围内的香菇文化遗址遗迹、非遗文化内容,再梳理,再完善。二是先联合申报香菇的国家级非遗,如按照现有地方行政区划“丽水香菇”作为有关项目(习俗、技艺、防身术)的挂名。”

王星和沈林海,在对龙景庆毗邻乡村进行香菇文化考察后,发现,这是龙泉、庆元、景宁三市(县)的菇民以及后代子女们一个共同的心声。“对全国来说,用地级市丽水的名称,打包申报香菇文化,对于未来宣传效果更好,毕竟地级市比县的知名度高很多。”

沈林海认为:“不仅是国家级非遗,如果发挥三地的合力,未来,香菇文化打捆申报世界级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不可能。”

景宁县英川镇镇长吴晓峰说,英川镇这几年的各种香菇了节庆活动,群众参与者之众,活跃程度之高,男女少都嗨起来了,每次都出乎意料。

中国菌物学会菌文化分会会长韩省华,曾经在庆元县工作过,他对景宁菇民议事与仲裁的三合堂非常感兴趣,对它深居山林中,“躲”在吴三公菇神庙的耀眼光芒之后,表示惋惜。

食用菌行业前辈在2020年为“龙庆景香菇文化展示中心”(坐落在龙泉市)开馆揭牌。

他们给龙泉和景宁的香菇历史文化的发掘和宣传给予厚望,希望龙泉龙南乡、景宁英川镇、庆元百山祖镇等,再次普查先民留下的香菇历程和轨迹,以详实史料补充龙庆景三县1800多年的香菇人工栽培史。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