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区常见留鸟有白头鹎(bēi)、乌鸫、珠颈斑鸠、麻雀,俗称“四大金刚”。近十年来,还有一种新留鸟——红耳鹎出现在上海。
适应能力超强的红耳鹎快速繁衍的神奇鸟种
广西大学的研究者收集了红耳鹎在中国的分布变化信息,这些信息显示了1976年至2016年四十年间,红耳鹎是怎样从华南地区繁衍至全国。
根据中国鸟类专家郑光美的《中国鸟类分布名录》第一版记载,1976年前后,红耳鹎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大部分地区,贵州南部,以及云南部分地区(1983年补充了西藏南部)。
如果以1976年红耳鹎的分布状况为起点,红耳鹎在我国各地被记录到的时间与地点如下:
以华南为轴心,在这四十年间,红耳鹎在中国的繁衍足迹呈现辐射状,且有不断加速的趋势。
40年间红耳鹎在中国的分布变化(据网络图片绘制)红耳鹎在2000年后分布区域明显扩大,繁殖种群向北方大幅至郑州,向南越过琼州海峡繁衍至海南全境,向西向东也有较大程度地传播。
红耳鹎在上海已经被官方认证为新留鸟鸟种之一。
较早的记录显示,它们出现在上海西部靠近浙江方向的西郊公园。因此,最初发现它们踪迹时,郑光美《中国鸟类分布名录》第二版(2011年)将其列为浙江留鸟。
上周绿容君介绍了近十年来红耳鹎在上海地区的生存情况,可见。
红耳鹎快速繁衍至各地原因
那么,红耳鹎为何能够快速繁衍至各地呢?
有人认为,红耳鹎向高纬度地区繁衍的外部原因与气候变暖有关,因为同一时期它的“堂兄弟”白头鹎也在向北方繁衍。
而从它自身看,有两个因素。
一是红耳鹎繁殖能力强。一般鸟类种群的个体若少于20个,繁殖成功率会很低,导致难以建立种群。而红耳鹎到达新的分布地,却只需2-6对繁殖鸟,即可在新迁入地区建立种群。且它们巢址选择灵活多样不讲究,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力。
正在求爱的红耳鹎(图片源于网络)二是红耳鹎(与白头鹎一样)属于杂食性鸟类,逮到什么吃什么,十足的“机会主义“觅食者。有人调查过红耳鹎的食性,红耳鹎在某些地区的食物结构是64.8%植物性食物以及27.8%虫子。而换了一个地区,红耳鹎可能99%都吃水果。从这可以看出,红耳鹎的生存能力超强。
新留鸟带来的威胁
正因为红耳鹎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繁殖能力这两个特征,它们的到来可能对当地原有的同类鸟种造成威胁。
其中最受挑战的就是它的“堂兄弟”白头鹎。
通过对红耳鹎和白头鹎春季食性的研究显示,两者的营养生态位相似,即两种同一属的鸟类该季节的食物构成非常相似。有人据此推测,在食物资源匮乏的地区,有可能导致同一地区(数量相当)的红耳鹎与白头鹎之间,发生激烈的种间竞争。
有人观察发现,香港在几十年前将红耳鹎大量引进到白头鹎数量丰富的景观区之后,红耳鹎在这些地区已经大部分取代了白头鹎。
爱鸟人士拍摄的红耳鹎幼鸟与亲鸟(图片源于网络)上海的白头鹎已然占山为王,红耳鹎初来乍到,未来两者的发展规模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上海地区将会多一种潜在的优势鸟种,上海的生物多样性因此而更加丰富多彩!
素材来源:@野趣上海
历史阅读 即点即读
《》
《》
《莫纠结,垃圾分类有逻辑!》
《权威发布丨拒绝收运!对不符合分类质量标准的生活垃圾拒绝收运》
原标题:《爱鸟周 丨 不挑食的红耳鹎如何从华南“飞”向全国?》